EN
国之大者、勇担使命!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贡献中交智慧和力量
  • 发布时间:2025-07-16
  • 来源:“中国交建”微信公众号

20世纪中叶,海南岛刚刚解放,百废待兴。海榆中线穿山挂壁,横贯琼岛南北,拉开了中交人扎根海南、建设海南的序幕。70余年来,中交集团与海南共命运、同成长。打上“中交”印记的连心桥、致富路、发展港、幸福城如雨后春笋,构建起中国最年轻省份成长壮大的重要“骨骼”。中交集团在海南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听党指挥、敢打硬仗”的奋斗史诗,更是一曲“国之大者、勇担使命”的时代赞歌。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交人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与“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持续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注入澎湃动能,让琼州大地的明天更加美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考察海南,足迹遍布三亚、五指山、儋州等地,每到一处都为中交人指明奋斗方向。在中交人奋战的海南省170余个在建项目中,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化作一个个生动的实践场景。

推动海洋科技自立自强、乡村振兴要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并重、打造世界一流港口……从千年古港到生态环岛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中交集团在海南的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激励着广大中交人在工程建设中践行初心使命。

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13个重点园区之一,崖州湾科技城秉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三亚特色、高点定位”的发展理念,致力于建设成为陆海统筹、开放创新、产业繁荣、文化自信、绿色节能的先导科技新城。中交人努力把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建设成国家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南繁硅谷”及产学研城深度融合的聚集地。

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是一个典型的黎族村,是五指山市首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中交集团重点参与建设了毛纳村景观改造内容。项目深度发掘海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带动和实现乡镇农户致富增收,提高五指山市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洋浦港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枢纽港,中交集团多家单位参与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小铲滩港区的设计、建设与装备提供。该工程建成后,小铲滩港区的集装箱年通过能力由65万标准箱提升至220万标准箱。

中交凤凰岛总面积36.5公顷,已运营三亚凤凰岛度假酒店和海南唯一的国际邮轮港。未来,项目将建成涵盖滨海演艺、盛事公园、滨海商业等文化娱乐业态,打造成为国际滨海旅居生活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带动“邮轮经济+文旅经济”的发展。

从陆上交通到海上交通再到机场建设,从基建到文旅、教育、海洋和民生,回首与海南守望相助70余载历程,中交人接续走好筑路精神的“传承弘扬之路”。2011年6月,中交集团海南区域总部成立,为中交集团首批区域总部之一;2016年3月,中交集团在三亚注册中交海洋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目前,中交集团二级单位在琼拥有分子公司34家,遍及海南19个市县,广泛涵盖综合交通、海洋文旅、产城融合、生态修复各业务领域,形成了策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全产业链。从海榆中线到文临高速,从海口秀英港到海南洛桑旅游大学,从海文大桥到环岛旅游公路……中交集团深度参与、支持和奉献海南经济社会建设,为海南发展提供一揽子智慧方案。

做好交通项目谋划,中交集团聚焦主业,深度参与海南自贸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海文大桥是连接海南文昌与海口两市的跨海特大桥,路线全长约5.6公里。该桥是海南省当时投资规模最大、桥塔最高、跨度最长的独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也是当时国内防震、抗风级别最高和唯一跨越地震活动断层的跨海大桥。大桥建成通车后,文昌到海口的车程由原来的90分钟缩短至20分钟。

2023年1月,全长121.36公里的海南国道G360文昌至临高公路项目建成通车。文临高速的建成通车,形成了一个环绕海南琼北地区的高速交通网络,使文昌至临高的车程由2个多小时缩短至1个小时,有效推动了沿线经济社会和旅游业的发展。

2023年11月,全国最大的港口客滚综合枢纽海口新海滚装码头综合枢纽站试运营,推动琼州海峡经济带发展,助力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海口新海枢纽项目占地面积36.5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32万平方米,是一座集旅客候船、交通集散商业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无感通关”综合交通枢纽。

2024年1月,海南环岛旅游公路通车。环岛旅游公路全长988公里,一路串联12个沿海市县,沿途经过约9类84段景观区域,形成一条串联全岛的“珍珠项链”。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城市更新建设中,中交集团充分依托自身产业导入优势,瞄准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推进城市更新,打造中交特色模式;整合存量资源,导入营地、乐园、酒店、商业、康养业态,运营更多高品质度假康养产品。

2023年4月,中交海投联合体中标海口市美兰区横沟村城市更新项目前期服务商(实施主体),项目总投资81.18亿元,规划范围近700亩,建设体量近100万平方米,打造集创意办公、精品商街、高端居住、优质教育、滨水景观为一体的大型品质社区——中交·蓝色港湾,建成后将作为海口新埠岛的公共服务中心,提升城市核心区形象。

为助力海南自贸港总部经济建设,中交海投分别在海口和三亚投资建设两座商务地标。如三亚中交自贸中心项目总投资约32亿元,总建面约21万平方米,项目被列为海南省重点建设项目,荣获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致力于打造“总部办公、高端商务、创意文化”于一体的总部经济商务综合体。

中交集团扎根中国最南端的地级行政区三沙市多年,默默耕耘,克服交通不便、物资匮乏、气象复杂、高温高湿高盐、紫外线强烈等困难,倾力推进三沙市功能性民生设施建设,先后参建三沙广场、永兴岛文体馆等市政民生工程。旧貌换新颜,在中交建设者助力下三沙市已成长为一座基础设施完善、生产生活便利、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兴城市。

依托“全水”产业链优势,中交集团构建起海南海洋经济新版图,加速海洋产业开发,培育向海经济新增长极。

大唐海南儋州12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是“十四五”期间第一批通过自然资源部审批的海上风电项目、海南省第一批国家批复正式开工的海上风电项目,位于海南省儋州市西北部海域,离岸距离约34公里。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年产值约15.2亿元,年平均发电量约35.4亿千瓦时,年节约标煤110万吨,节能减排效益明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交人始终践行“两山”理论,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海南省三沙市岛礁众多、环境优美,白沙如银、绿树成荫,自古以来就是海龟的“天堂”。三沙市海龟保护中心总建筑面积800平方米,配套有实验室、孵化室、研究室、海龟间等,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每年1月,绿海龟聚集北岛,集中产卵,保护中心将对整个西沙海域海龟开展救助、保护和研究等工作。

三亚红塘湾生态修复工程经过一年多的修复,红塘湾珊瑚存活率达78%,超过预期目标。这片曾经伤痕累累的海域,在中交人的科学修复和持续守护下,正重新编织起失落的生态密码,焕发勃勃生机。

三亚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工程位于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南山港,面积约6.59万平方米,是国内“首座公共科考码头”项目,由科考码头区和科考船保障区组成,项目的建设有力支撑了我国海洋事业发展。

海口江东高品质水厂项目是国内首个下沉式自来水厂。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67亩,水厂全部埋在地下,不仅能提高水厂防范自然灾害能力,还可以充分利用地面空间,建成后将保障海口市近期40万人口、远期120万人口的高品质饮用水需求。

中交海投成功推动海南洛桑旅游大学批准设立,为海南“三区一中心”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2017年9月,中交海投投资建设的三亚中瑞酒店管理职业学院正式开学,是全国唯一通过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全球学术认证的高职专科院校,紧扣海南自贸港“三区一中心”建设人才需求,累计向社会培养毕业生7700余名,平均就业率超95%,留琼率超71%,深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办学8年来,三亚中瑞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累计共300余项,其中省级一等奖及以上(含国家级)80余项。

在中瑞两国建交75周年之际,中交海投引入的海南洛桑旅游大学于2025年6月10日正式获教育部批准设立。这是全球酒店及泛服务管理教育标杆——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建校132年来,首次在瑞士本土之外独立创办的高等学府,也是我国境内首所以“旅游大学”命名的国际化高校。该项目是海南“三区一中心”定位的标志性项目,更是两国教育领域友好合作的重要里程碑,将有力吸引国际顶尖旅游酒店教育人才及优秀学子汇聚海南,持续擦亮“留学海南”品牌,为海南自贸港主导产业旅游业提供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高端旅游管理人才,形成“消费回流-人才聚集-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面向未来,中交集团将以“国之重器”的担当与“交融天下、建者无疆”的企业精神,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全力服务海南发展大局,以更开放的视野、更创新的智慧、更坚实的行动,与海南人民携手并肩,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