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阳光透过黔南的群山照射在瓮马铁路八标项目的工地上,钢筋混凝土构筑的桥墩与乌江特大桥银灰色的钢拱架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
在大桥一侧的平台上,项目负责人雷朝阳,这名已有31年党龄的老党员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用得有些旧的笔记本,微微发黄的扉页上,那句“做事先做人,万事勤为先”的字迹清晰可见,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座右铭,更是瓮马铁路八标项目党支部全体党员的集体信念。
乌江特大桥为上承式劲性骨架外包混凝土拱桥,桥址位于贵州省瓮安县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心位置,此处也是红军强渡乌江的革命遗址,素有“乌江天险”之称。
大桥拱座位于两岸绝壁中间,两侧山体坡率达80°,几乎垂直于江面。为了确保乌江特大桥拱座的顺利施工,项目需要在距离江面近200米的峭壁上搭设一座施工平台。在平台施工前,必须对峭壁的表面岩层进行安全防护,而如何在确保不破坏保护区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将防护材料从山脚运送到300余米高的山顶,成了横在建设团队面前的头号难题。
中交路建乌江特大桥项目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身先士卒、攻坚克难,组织党员技术骨干成立党员突击队,探讨如何运输防护材料。在攻坚会上,看着施工图纸上穿过朱家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保护区的便道线路,雷朝阳想起了建设初期踏勘探索出的山路,猛拍桌子:“这里是大片的生态保护区,传统机械定会破坏植被,不如就改用马帮,就走我们之前踏勘时那条山路,用最原始的方式把东西驮上山去!”
在项目党支部的统筹领导下,党员突击队和攻坚组上山探路,用脚步丈量出一条避开生态保护区的“之”字形路线。新路线虽然绕开了生态保护区,但路况复杂、陡峭湿滑,极易造成打滑,危及队员和马匹安全。
“汽车可以在轮胎上加凹槽防滑,马蹄不也可以加上个带凹槽的装置来防止打滑吗!”一次前往现场勘查的路上,项目技术负责人赵申中望着前方一辆爬坡的汽车突发灵感。
经过研讨和现场试验,党员突击队和攻坚小组研制出一批带防滑齿的特殊马蹄铁,并制定“三班两运转”制度:党员骨干分三班轮流押运,每两小时检查一次马匹状态,在山顶搭起临时马厩供轮休,最大程度保障运输安全。
通过马匹长达400次的往返运输,这条又陡又险的“羊肠小道”成为了项目迈向乌江施工的第一条便道“马道”,将700多捆防护钢网运输至山顶的施工现场。至此,峭壁的防护工作正式拉开序幕。

“绳索勒破皮肤也要上!再苦再累,想想曾经在这里强渡乌江的先辈,我们这点苦算什么!”这是项目安全负责人陈承文在岸坡防护工程中常说的话。长时间的悬空作业,钢索磨透毛巾,磨破的皮肤染红了安全服,但未曾有人想过放弃。
无数次的上下攀爬,这群由党员带头组成的10名“蜘蛛人”队伍,腰系安全绳悬吊作业,在峭壁之上织出一张超过2400平方米的防护钢网,将危石牢牢锁住,为隧道便道施工扫清了障碍。身系绳索,劈山凿岩,在垂直高差400米的悬崖峭壁上,打通了一道直通拱座施工现场的200余米长隧式便道。
“乌江特大桥主拱圈劲性骨架合龙前测得两岸拱圈高差2毫米,拱轴线横向偏位在5毫米以内,合龙后,拱圈成品整体线型与理论计算线型保持一致!”2025年3月,当听到这组精确到毫米的数据传来,雷朝阳终于长舒一口气。
雷朝阳不由得想起90年前,红军正是在同一片江界河段强渡乌江,用意志和信念夺取了长征中的关键胜利;90年后,在这片被革命精神浸润的土地上,瓮马铁路项目的党员们以科技为舟、以匠心为桨,同样完成了一次跨越天险的“现代强渡”。
从马帮驮运建材、悬索穿行陡坡,到创新采用隧道式便道,每一步攻坚都有党员带头冲锋,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有先锋骨干的力量。正是党支部坚定不移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将“做事先做人,万事勤为先”的信念融入工程每一个细节,才最终在黔山贵水的乌江天险上架起一座幸福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