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交路建狮子洋通道T3合同段施工现场,安全员们胸前不断闪烁的“黑匣子”格外引人注目。这台巴掌大的黑色仪器,一会儿发出“请佩戴安全帽”的提示音,一会儿又发出“未识别人员信息”的警告声。项目安全总监孟志强介绍道:“这可是项目的‘安全警察’,大家都得听它的话,严格落实各项安全规定。”
狮子洋通道是珠江口首条东西向双层过江通道,建成后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交路建承建的T3合同段全长约3.96公里,工点分散、作业人员多,如何做好作业人员的安全管理,成为项目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进场人员增多,安全管理形势愈发复杂,如果只靠安全员肉眼排查,不仅耗时费力,也难以实现‘无死角’的全面监管。”孟志强坦言。为实现对项目全方位管控,他带队向兄弟单位、相邻标段取经,发现可以借助设备辅助来提升管理效率。“可以请这位‘安全警察’到你们项目‘上岗’,协助安全员管理作业人员。”其他标段的经验分享让孟志强眼前一亮。
对方口中的“安全警察”,实则是一款带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执法记录仪。听闻此方案,孟志强与团队综合考量设备成本后,决定先将这位“安全警察”引入试点工区上岗试用。然而,安全员雷鑫按下按钮启动设备、扫描现场人员后,一天的试用效果并不理想。“每次都要安全员手动对着人脸拍照识别,遇上作业高峰期,现场上百名工作人员,根本来不及逐一核查。”雷鑫反馈说。
如何让“安全警察”更可靠,实现人员信息精准识别?孟志强与厂家协商后,决定由项目技术团队牵头,对现有执法记录仪进行微创新改造:在保留人脸识别功能的基础上,提前将当日准备进场作业人员的面部信息录入执法记录仪终端,并提取人脸特征值,让设备自动比对现场抓拍的人脸图像;同时给“安全警察”加装预警装置,一旦比对失败立即发出报警提示安全员。
考虑到项目涉及高空作业、水上作业、隧道施工等复杂场景,孟志强又带领团队开展大量实地测试,在不同工况与环境中仿真模拟执法记录仪的工作状态,助力这位“安全警察”适应现场复杂多变的工作需求。经过一个多月的调试,“安全警察2.0”正式上岗投用。
相比于旧版本,“安全警察2.0”不仅能自动抓拍识别作业人员,还新增录音录像功能,可用于项目每日“班前五分钟”的教育宣贯。在功能升级的过程中,技术团队又进一步打通数据传输与后台监管间的壁垒,为每一位“安全警察”配置二维码“身份证”,并通过在线网络接入项目智慧管控中心。这样,无论安全员在哪里,只要在后台扫描二维码,就能准确查询每一台执法记录仪的使用人员的实时位置,管理人员也能通过执法记录仪回传的实时画面,在后台查看现场的施工情况,发现问题可立即通知相关责任人进行整改。
“有了‘安全警察’的帮助,排查隐患的时间大大缩短,真是方便了不少!”孟志强感叹道。如今,安全员与“安全警察”的组合搭档已覆盖项目各工区。在两者的默契配合下,项目累计排查安全问题156条,整改闭合率达100%,安全管控水平和效率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