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平陆运河工程:“生态长城”守护红树林
  • 发布时间:2025-08-27
  • 来源:华南公司 施敏

碧波荡漾的北部湾畔,中交路建平陆运河跨线桥7标项目建设正酣。不远处的湿地中,红树林连绵成片、葱茏叠翠,成群的白鹭在蓝天碧水间翩然起舞,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

平陆运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条江海联运的大运河,绿色工程是平陆运河从建设之初就始终恪守的目标和原则。中交路建平陆运河跨线桥7标项目施工现场位于广西钦州红树湾湿地公园边缘,桥墩桩基施工点离桐花树红树林仅有15米,保护红树林成了摆在项目团队面前的首要问题。

红树林被称为“海岸卫士”和“海洋绿肺”,有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作用。为了守护好这片生态屏障,项目团队首先梳理施工过程,规划了“两建两拆”的精细施工蓝图:先建保通桥,再拆老桥;后建新斜拉桥,最终拆除保通桥。随后围绕施工过程中的重点环节,多措并举打造“生态长城”,力求将施工对红树林的扰动降至最低。

“水上施工会产生大量泥沙和悬浮物,这些物质很容易改变土壤酸碱度,影响红树林的生长环境,我们必须尽可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扩散。”项目负责人赵富立对团队成员说道。起初,项目团队打算用全封闭式围挡进行阻隔,但经过调查,他们发现这种装置虽能阻挡污染物,却也会阻断海水的自然交换,减少营养物质的输送,从而影响红树林的健康生长。

如何在透水与拦污之间找到平衡?项目技术负责人吴正华带领团队开展了科技攻关。试验室里,他们反复试验不同材料、不同孔径的阻隔方案,经过多次对比论证,项目团队终于研究出了一种具有特定孔径和抗拉强度的特殊材质半封闭式帘幕,既能允许海水流通,又能高效拦截悬浮颗粒。

找到了合适的帘幕,如何让它在暗流涌动的环境中稳固工作又是一个难题,传统的锚固方式难以确保严丝合缝,为了让帘幕发挥最佳效用,项目团队创新了水下多点精准锚固方式,在帘幕下方设置配重系统,有效防止了水流从底部翻卷引发的渗漏,将悬浮物颗粒牢牢“锁”在防线内,确保红树林水域环境洁净。

这些帘幕只是“生态长城”的其中一部分,为了从源头上减少悬浮物污染,项目团队坚持“人防+技防”双管齐下,创新构建双重防护体系。通过精准锁定退潮窗口期进行河床清淤和桩基施工,严格控制单次作业时间和强度,最大限度压缩对水体的干扰时间;同时,在临时堆场、加工区等位置架设严密的物理隔离围网,并采用透水桩基进行栈桥、平台的施工。通过这些举措,进一步完善了“生态长城”。

建好了“生态长城”,如何确保其坚不可摧又是一个难题。项目所在地大风天气频繁、潮汐变化明显,帘幕时刻面临着被掀翻的风险。常规的人工巡查效率低、风险高。刘全峰与团队反复比选巡护方案,最终决定引入“空中之眼”——无人机。通过高清画面实时监测,项目团队能迅速确认帘幕是否存在破损、移位或沉降物堆积的情况,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进行修复和清理,让“生态长城”的维护更加及时高效。

在这道“生态长城”的守护下,红树林群落密度稳定保持在19200株/公顷的高位,新生幼苗萌发呈现积极态势。项目团队成功探索出红树林“近体零扰动”保护模式,为未来在生态敏感区域实施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累了弥足珍贵的“钦州经验”,也为打造平陆运河绿色工程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如今,站在现场向河岸眺望,帘幕守护下的红树林郁郁葱葱,鸟群悠然休憩。未来主桥建成通车后,帘幕、围网等临时设施都将被彻底清除,河岸也将恢复原貌,这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工程建设中的生动诠释,发展的通途与绿色的守护,在此相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