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渝东北巫山的群山浸在朦胧晨雾中,长江支流大宁河畔的巫山区域经营中心施工现场,零星灯光在雾中闪烁。安全总监付东已带着徒弟黄进鑫来到工地入口,两人熟练穿上橙红色反光背心、戴上安全帽。
“先去深基坑监测点看看。”付东话音刚落,便向基坑走去。作为项目安全“守门人”,他每天提前两小时到岗,20年从业习惯早已刻进骨子里。
在基坑边缘监测终端前,付东指着屏幕数据说:“昨天沉降值2.1毫米,前天1.8毫米,差了0.3毫米。虽在规范允许的3毫米内,但深基坑像‘定时炸弹’,沉降数据微小变化可能藏着支护结构位移风险。”黄进鑫立刻掏出笔记本,郑重写下“基坑沉降监测加密至每2小时1次,重点关注支护桩位移情况”,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在清晨工地格外清晰。
去年夏天,刚从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的黄进鑫,带着理论认知来到项目部,却在第一次安全例会上遭遇“滑铁卢”。同事们讨论的“高支模立杆间距”“临时用电三级配电”等专业术语像“天书”,他只能机械抄写,不懂背后风险逻辑。
散会后,付东看出他的窘迫,将《近五年全国建筑行业安全事故案例汇编》《高危作业风险防控指南》和一本泛黄的手写笔记本交给了他,让他分析事故原因、琢磨笔记里的安全事件与处置方法。
黄进鑫白天跟着付东跑现场,晚上啃案例、记笔记。起初他觉得“安全管理就是挑错、罚款”,直到去年秋天的高边坡巡查才彻底改变想法。
当时他负责边坡稳定性日常巡查,连续一周确认坡面无异常便记录“无异常”,但付东却指出坡底排水沟淤积的泥沙会导致排水不畅,下雨时雨水渗进坡体可能引发滑坡,还带头清理泥沙。
当晚,师徒俩加班到深夜,付东在项目总平面图上标注避难点位和撤离路线,强调“安全预案是真遇到事时能救命的指南”。
如今的黄进鑫已能独立负责两个作业区的安全管理,还成功排查出脚手架立杆间距超标隐患。但他仍觉得“还差得远”,因为付东教给他的不止技术。
一次,一名老工人嫌安全帽闷热偷偷摘下,黄进鑫制止时双方僵持,付东过来后没有批评,而是拿起安全帽耐心解释它的作用,还提出帮忙换大一号的,老工人默默戴上了安全帽。这件事让黄进鑫深受触动,在笔记本上写下:“安全管理的‘硬规定’里,藏着‘暖人心’的温度。”他的笔记本里,除了规范条款,还记满了付东的“安全箴言”。
在巫山群山之间,这样的“安全传承”还在继续。从付东到黄进鑫,一代代交通建设领域的安全管理者,用“较真”态度、“务实”作风筑起安全防线,让“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安全理念,在言传身教中成为年轻一代建设者刻在骨子里的信仰,为交通工程项目顺利推进保驾护航。